豬肉價格猛漲,給民眾生活帶來不小影響。山西省副省長劉維佳利用雙休日深入調研養(yǎng)豬業(yè),吃在村里,住在農戶,獲得了大量鮮活、真實的情況,其調研成果對認識當前生豬市場形勢和研究采取適當對策大有助益。
《半月談》刊載了該副省長的調研文章,可謂有理有據,分析了本次豬肉跌漲周期與歷次有五點不同,找出了本輪豬價暴漲的三大原因并提出了對策。筆者以為,除了調研成果具有實際意義之外,這位副省長的做法值得更多執(zhí)政者學習。
首先是學習不把關心民生掛在嘴上,而是落實到行動中。今年的多地豬肉漲價,是隨蒜、姜等農產品漲價后的又一事關民生的物價飛漲,甚至演變成了CPI攀升的主要推手。如何調控?一漲一跌,價賤傷農的事我們經歷過了,這次的豬肉漲價是否也會造成最后豬賤傷民的慘淡結局呢?為何之前的未能防止呢?這些問題都不是嘴上說說就能解決的。也不是在辦公室里高談闊論就算是關心民生。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同理的,不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也就沒有什么談論民生的發(fā)言權吧,更別說關心和改善民生了。
其次是微服私訪,親民而不擾民的工作方式值得學習。“我和省畜牧繁育站主管生豬的一位科長,未和縣市打招呼,吃在村里,住在養(yǎng)殖戶,看到、聽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情況。”讓筆者想起“輕車簡從”一詞,該副省長如此做法應該是了吧。輕車簡從,很多時候跟文件的執(zhí)行一樣,視乎一種態(tài)度,視乎干部的出發(fā)點。放下架子,理清身份和身份背后的意義,做到真正的親民想來也不是件難事。我們黨向來依靠群眾,主張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如果我們的干部脫離了群眾,那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干部開展工作都搞迎來送往的話,別說想聽到“原汁原味的情況”,不留下罵聲一片已是難得了。學學這位副省長不打招呼,吃在村里,住在農戶吧,只要出發(fā)點是為了群眾,群眾的心里不會認為你是來混吃混喝的,只會暖烘烘的。何況餐桌上添一雙筷,空出一間廂房,比起勞師動眾誤了農時、山珍海味損了民脂要容易得多,不會“傷不起”。
再次是學習其腳踏實地,抓鐵留痕的精神?v觀該副省長的調研報告,條理清晰,分析得絲絲入扣,原因與對策更是針尖對麥芒,看的出這不是閉門造車能寫出來的官樣調研文章。這些都該歸功于其深入群眾,腳踏實地,抓鐵留痕的精神與態(tài)度。態(tài)度端正了,方式正確了,目的也達到了,可謂善莫大焉。如果都能堅持這樣工作,再用心的按調研得出的可行對策去抓落實,何愁民聲會不少些怨氣,何愁民困得不到紓解,何愁民生得不到改善。幸福社會的建設需要這樣的干部,需要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