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關于斷尾的立法的遵從存在困難,因為豬的咬尾很難跟蹤,據Teagasc(愛爾蘭農業(yè)與食品發(fā)展部)的Laura Boyle說。
咬尾是豬的一種異常行為,與集約化生產方式有很強的相關。
該行為包括兩個階段:第1階段是某頭豬用嘴玩弄另一頭豬的尾巴,被玩弄的豬常常沒有反應或反應很少;第2個階段通常是瘋狂地咬食同伴的尾巴。第1階段在集約化條件下很常見,但只有零星個體會發(fā)展到第2階段。風險因素包括尾長、飼養(yǎng)密度、日糧、通風、飼養(yǎng)環(huán)境的復雜程度以及健康狀態(tài)。
由于這個問題的病因包括許多因素,因此很難跟蹤,這給數(shù)以千計的豬帶來了痛苦,影響了它們的福利,同時也給照看它們的人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此外,咬尾常常會伴隨感染,造成脊柱化膿,最后會影響胴體在屠宰場的評級,這會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斷尾
斷尾(去掉豬的部分或全部尾巴,通常在出生后幾天內進行)是歐盟(歐洲食品安全局,2007)廣泛實施的一種措施,傳統(tǒng)上一直用這種措施來防止咬尾。然而,斷尾不是萬能藥,如果環(huán)境應激很嚴重(例如喂料器或飲水器阻塞,而且欄內飼養(yǎng)密度又很高的話),豬也會咬食斷過的尾巴,或咬體側或耳朵。因此,斷尾無法解決咬尾問題的病因,只是對癥治療。因為斷尾過程很少實施麻醉,所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個動物福利問題。
歐盟收到的投訴
最近一份關于咬尾的報告得出結論,改善豬的環(huán)境,例如提供墊草,可降低咬尾風險(歐洲食品安全局,2007)。歐共體(農場動物福利)法規(guī)2010對斷尾作出了規(guī)定,這項規(guī)定于2010年已根據311號法律文件納入愛爾蘭法律。這樣,例行斷尾就不再被允許,并且需要“采取其它措施,包括合理布置環(huán)境以及飼養(yǎng)密度,以便防止咬尾以及其它惡癖”。如果這些措施都不成功,并且有跡象顯示咬尾造成的傷害已經發(fā)生,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允許進行非例行斷尾。2009年7月,世界農場動物關愛組織正式向歐洲委員會提起投訴,控告愛爾蘭未能保證停止例行斷尾。然而,在咬尾方面,有人說,早期的斷尾帶來的福利和倫理問題可能不象生命后期的咬尾帶來的問題那么嚴重。
屠宰場普查
Teagasc的研究者調查了斷尾在愛爾蘭實施的情況,以及各種不同尾長尺寸情況下咬尾的流行率。2010年夏季,研究人員拜訪了六家屠宰場(既包括北愛爾蘭也包括愛爾蘭共和國),每家屠宰場連續(xù)拜訪三天。對屠宰場三天內屠宰的所有豬只的豬群標識號(也就是“烙號”)、性別、尾長(長尾還是斷尾)以及尾部傷害評分進行了記錄。
咬尾損傷評分分級如下:0 - 無咬尾跡象;1 - 已治愈或中度損傷;2 - 有咀嚼和穿刺傷,但無腫脹跡象;3 - 存在咀嚼和穿刺傷證據,同時帶有腫脹以及可能感染的跡象;以及,4 - 尾部部分或全部喪失,表現(xiàn)嚴重感染跡象。檢查工作安排在豬從燙毛缸出來、進入拔毛機之前的環(huán)節(jié)進行。
屠宰豬表現(xiàn)高水平的尾巴導向行為
在36,963頭豬的胴體當中,尾部正常(評分為0)的不到一半(41.2%)。剩下58.6%的比例分配如下:52.5%(1分)、5.1%(2分)、0.62%(3分)和0.43分(4分)。這個評分比例分布說明,屠宰豬當中尾巴導向行為很嚴重。誠然,大部分尾部評分為相對輕微的1分,這表示豬只受到了第1階段咬尾的表皮傷害。有人說,1分也可能是死后燙毛池里的刮蹭造成的。然而,公豬得到1、2、3、4分的比例高于母豬,這說明1分的尾部傷害不是屠宰加工機械造成的。這也驗證了公豬更容易遭遇咬尾的理論。無論如何,2、3、4分的致病原因是毋庸置疑的,而這些嚴重傷害所占的比例高達6%,這令人嚴重關切。
斷尾管用嗎?
幾乎所有豬都經過了斷尾(99.1%)。盡管347頭豬的胴體未經斷尾,但這些豬得到1分(59.9%,相對于52.4%,p<0.01)以及高于1分(29.9%,相對于5.97%;p<0.001)的比例高于斷尾胴體。這說明斷尾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咬尾,這也能夠解釋生產者為什么不愿意放棄這項措施。然而生產者也不能高興得太早,斷尾豬遭受尾部傷害的比例也很高,這說明在畜舍和飼養(yǎng)實踐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左:未斷尾豬出現(xiàn)尾部損傷 右:按照歐盟立法,必須給豬提供可操縱材料。最理想的是除墊草、堆肥或刨花之外再提供額外“玩具”,以便防止咬尾。
Moorepark的不斷尾經驗
Moorepark進行了一項試驗(16個欄位養(yǎng)殖224頭未斷尾豬),試驗豬表現(xiàn)了高水平的尾巴導向行為(大約1.2次/頭/小時,或16.8次/欄/小時),并且9周當中至少出現(xiàn)12次急性2階段咬尾事件。結果是,這些豬到達60kg活體重的時候,它們當中35%個體的尾巴或多或少已經被咬掉了。這還是在畜舍條件優(yōu)良、干預措施嚴格(及時轉走咬尾個體并處理尾部傷害)、有“玩具”和鐵鏈提供的情況下的結果,某種程度上這里已經達到了環(huán)境豐容的標準。這個經驗顯示,在現(xiàn)有的畜舍和飼養(yǎng)條件下,如果廢除斷尾的話,那么咬尾流行率將會更高。
計入損耗
Moorepark的試驗豬體重大約100kg時屠宰,之后也經過了損傷檢查。盡管生產初期經歷了較高水平的咬尾,但是這些豬的評分沒有超過2分的,也沒有胴體因膿腫而被降級。相比之下,在屠宰場普查當中有161頭豬(0.43%)得到了4分。
對于如此嚴重的傷害,豬場多半沒有對咬尾豬實施隔離,也沒有治療被咬的豬。如此嚴重的尾部損傷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正如Moorepark的研究顯示。更令人擔心的是,盡管4分的豬僅占0.43%的比例,然而,它們在全部231家豬場當中的分布卻頗為廣泛,占34%。損傷如此嚴重的豬根本就不應該送到屠宰場來,因為它們構成了食品安全威脅,而且它們也多半會因膿腫而被降級。此外,這種動物還會在運輸途中遭受更多痛苦。應考慮將這些個體計入損耗,在豬場實施安樂死。
未來的研究
由于現(xiàn)在法律禁止例行斷尾,所以需要付出更多努力來預防咬尾。盡管在目前生產實踐條件下這個目標較難實現(xiàn),但在豬場環(huán)境改善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此外,應改變將胴體降級的情況溝通給生產者的方式,這也非常有助于改善豬場治療被咬個體的措施,例如,指出胴體降級與咬尾有關。
這方面未來的研究包括,將胴體降級問題作為衡量福利成果的標準,確定咬尾造成的胴體降級的成本,并檢視尾巴導向行為對肉品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