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
本菌常并發(fā)或繼發(fā)其他細菌感染,如沙門氏菌及螺旋體,這時炎癥會趨向壞死性、退化性的變化,出現(xiàn)壞死性腸炎的病變。
2、流行病學
ppe發(fā)生于世界各地,特別是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qū),亞洲國家豬場的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
慢性型及亞臨床型回腸炎常發(fā)生于傳統(tǒng)連續(xù)生產模式的保育后期-生長豬階段豬群,多數(shù)情況下ppe在豬群中發(fā)展的時間是緩慢的,可能超過一個月甚至更久,但是,如果感染豬的糞便中有大量細胞內勞森菌,將會快速導致豬群中多數(shù)豬只受到感染。
phe常發(fā)生于日齡“較大”陰性豬,感染豬通常為3-12月齡,常見一定數(shù)量豬一起發(fā)生,且通常發(fā)生在豬群之特定應激事件后,如轉群、混群及引進新種豬等等。
病豬及病原的攜帶者是主要傳染源。易感豬與病豬及病原的攜帶者直接接觸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潛伏期7-21天(與感染劑量有關),感染劑量越高,潛伏期越短。
3、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
主要發(fā)生于保育的后期-生長豬階段。主要包含兩種病癥,第一是下痢,第二為增重減緩。表現(xiàn)為同一豬欄內不時出現(xiàn)幾頭腹瀉的豬,糞便軟、稀薄不成形,多呈水泥樣的灰色、也有黃色的,這些豬雖然采食量正常,但生長速度減慢,表現(xiàn)在6-20周齡的生長豬體重“參差不齊”。
大部分慢性感染的病豬可以在發(fā)病4-6周后恢復,食欲恢復“正常”,但與正常豬相比,平均日增重降低6-20%,飼料轉化率降低6-25%。
剖檢可見回腸粘膜增生性病變,在小腸的末端50cm處和結腸的前三分之一處的腸粘膜增厚,有的像腦回,有的整個腸壁變厚、變硬,像一條橡膠管,有的還可見潰瘍,腸粘膜表面覆蓋有黃色、灰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嚴重的可見壞死性腸炎。
4、診斷
根據(jù)典型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但確診必須結合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包括硝酸銀染色鏡檢、聚合ø鏈式反應(pcr)、elisa、間接免疫熒光或免疫過氧化物ø技術。
5、防治
5.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全進全出(嚴格沖洗、消毒和堅持一定的空欄時間)和嚴格的消毒措施,碘或季銨鹽類消毒劑是有效的;減少轉群、運輸、溫度、濕度、密度及更換飼料等方面的應激;實行引種10周隔離制度,在隔離期內ÿ月添加敏感的抗菌素7-10天。
5.2免疫接種口服接種德國勃林格公司無毒活疫苗,或肌肉注射荷蘭英特威公司的滅活疫苗?诜罹,要求接種疫苗前后7天不能使用抗生素。
5.3.1藥物選擇枝原凈(泰妙菌素)是對細胞內勞森菌最有效的抗菌素。
5.3.2藥物預防飼料中添加80%枝原凈125克+金ù素400克,后備母豬配種前ÿ月加藥連用7-10天;生產母豬產前產后各連用7天,可有效降低仔豬回腸炎的早期感染;在斷奶仔豬換料后連用10-15天,不僅能有效預防回腸炎、豬痢疾和結腸炎,而且可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綜合征的細菌性病原體感染。